以下為新鄉重夫自述
第一階段——問題的發現
1950年,我為了工廠改善工作,拜訪了廣島市東洋工業公司。當時的第一個課題是“改善沖壓機的作業”,“三臺大型的沖壓機,800t、750t、300t的產能不足而成為瓶頸”。
我到現場去調查,他們是用龍門刨床切削超過10噸的引擎機床的工作臺,但更換機床時非常麻煩,結果刨床實際在切削加工或是凈稼動比率是在50%以下。于是我與非常能干的工廠長—岡崎松三先生一起商量各種方案,最終得到以下的結論:
“就是這樣!‘配備另一臺預備的刨床工作臺,刨床對機床加工時,在預備的工作臺上準備另一臺要加工的機床’”,于是就可以將預先固定好機床的工作臺直接更換。
立即裝備好預備的刨床工作臺,在刨床的外面進行下一臺機床的準備,結果和以往的流程比較,刨床的產能提高到以往的兩倍。
在試驗成功的晚上,我和岡崎松三先生小酌:“真是一個很棒的‘作業改善’。”關注百家管理,領取管理資料。
現在回想起來,這正是“將‘內部換模’轉化成‘外部換模’”
當時如果我能領悟到“并非單純的作業改善”,而是“思想上的改變”的話,我們的“快速換模SMED系統”一定可以提早13年誕生,這是我的一大遺憾。
我必須得承認,當時的我窩在宿舍的床上,看著電腦屏幕眼淚嘩嘩的流。
第三個階段——SMED的誕生與應用
1970年,我訪問豐田汽車本社工廠的車身工廠,杉浦經理告訴我下列的問題:
“目前我們需花4小時作1000t Scheoler沖壓機的換模,但德國的大眾公司卻只花了2小時,因此上級指示我立刻進行改善。”
如上所述,強調縮短更換模具與工具的時間,將對整個生產活動的改善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因此,正是這“快速換模SMED系統”,在發展豐田生產方式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成為其基礎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