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確認”的內容
確認上道工序零部件的加工質量
其含義是本工序的操作者必須用圖紙、標準等對上道工序流轉下來的材料和部品進行質量確認。如果上道工序質量不合格,應作好記錄,并把不合格品返回上道工序。只有完全合格,才可進行本道工序的操作,否則,前者的問題造成的質量事故,完全由本道工序操作者負責。
02
確認本工序加工的技術工藝要求和加工質量
操作者必須在加工前確認本工序的加工內容、相關技術要求、加工設備、工裝及有關加工條件參數,操作時必須嚴格按照圖紙、工藝要求操作,嚴格遵守工藝規程和工藝紀律,確認自己的操作過程是否符合技術要求,發現問題要及時提出,經品質保證人員處理后再進行操作,不允許拋開圖紙只憑經驗進行操作,對自己的操作過程要進行質量確認。
03
確認交付到下道工序的完成品質量
零部件完成后要確認,質量合格后才能轉到下道工序。用同一把量具進行測量,用不同的眼光審視。如果發現質量問題,應立即改正,不得將不合格品轉入下道工序,對不合格品要進行分析,找出原因,擬定對策,預防類似問題的再發生。
這種質量確認法,與傳統質量管理的“互檢”法比較相似,不同的關鍵點在于,傳統的“互檢”只是挑出別人的毛病,與己并無關系。而這種確認法則講求確認者的責任,要求本工序的操作人員必須同時承擔起上道工序的責任,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使質量責任制真正落實到每個操作者肩上,通過相應的考核,真正實現責任與利益的統一。轉入加工的確認點是連帶責任的開始,也是對自我確認的肯定。就其實質來講,它是國有企業自檢、互檢經驗的再發展,是員工主人翁精神的再體現,是工藝紀律松懈教訓的再糾正。這三條看似簡單,真正做起來并形成良好的質量意識和習慣,卻需要一個很長的培育和實踐過程。
“三確認”現場質量管理法律保障機制
組織結構及職能
為充分調動生產人員的責任心和主動性,組織機構中沒有設置質量檢查部門和專職檢查人員,而是設立品質保證部門,從而使生產員工從根本上消除了依賴思想,真正在員工思想中樹立起“我就是質量的主體”“我對質量負全責”的認識。同時,由于每位員工都要身兼生產員工和檢查員二職,因此,也有效地調動了員工的求知欲和上進心。而品質保證人員的職能,從單純的事后檢查向監管、總結、指導的職能轉化,并延伸到品質開發。對于不良品的出現,他們同一線工人和相關技術人員進行會診、分析,從各個環節和要素中找出產生問題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從規律、理論和實踐上進行指導,不僅解決了問題,而且從根本上杜絕了問題的再發生,并有效提高了員工的工作素質和質量意識以及品質保證人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指導的能力。
涉及到生產過程中質量管理的各部門的職能是:
品質保證部:是對全過程進行質量保證、確認的權威部門。從原材料、零部件人廠,生產加工過程中各工序點,到產成品的全過程,對質量進行監督、控制、分析、指導、改進。
資財動力部:負責確保加工設備完好、計量用具準確。
生產技術部:負責生產過程的工藝規程、工藝紀律、加工工藝、技術要求等的技術支持。
02
建立健全完善的工藝標準和管理制度
要進行“三確認”現場質量管理法,其前提是要抓好各項基礎工作,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是完善工藝標準和管理制度。只有生產現場的各個環節都制定了完善(不僅要規定干什么,而且要規定怎樣干和干到什么程度)的標準、制度,才能保證質量“三確認”的有的放矢和有效執行。
制定標準的一個很好的方法是由管理人員或技術人員草擬標準,并邀請執行人員共同參與制定,同時將該標準在實踐中予以考驗,檢驗各方面提供信息的準確性與適用性。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執行人員對標準的正確理解,有效調動執行標準的積極性、自覺性,主動為達到標準而努力,同時,也可通過執行人員的參與,吸取好的實踐經驗,防止標準的規定脫離實際,難于執行,從而增加標準的可行性。
質量責任制明確地規定了現場人員在質量管理工作中的具體任務、責任和權利,把同質量有關的各項工作與員工的積極性結合起來,使現場質量保證體系得以充分地發揮作用。
一般質量特性采用產品交接單方式進行確認
產品交接單是員工在上下工序間對零部件進行質量確認時,所使用的一種轉序交接手續。是制造部內同一課(課:部門級別名稱)的不同工序間或不同課的不同工序間的交接,是由作業者填寫,經下一道工序的班長確認的一種橫向信息流通,再由其課長匯總后交接給品質保證部,用于正常的信息反饋,是對產品一般質量特性的控制和管理方法。產品交接單的采用,不僅從管理制度上保證了質量“三確認”的順利實施,而且從記錄方面保證了質量責任制得到落實,體現了全體員工參與的對產品全過程的管理和控制。
02
重要質量特性采用質量確認表的方式進行確認
和產品交接單相比,產品質量確認表側重于對某一重要部件或產品的關鍵質量特性的控制。重要部品或產品在制造部某課的某個工序內進行加工時,作業者填寫相關數據,經班長和課長確認后,轉至品質保證部,由品質保證課對數據進行確認,使用統計技術對各種質量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從中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產品質量確認表源于生產實踐,不拘于形式,隨生產的發展變化不斷改進完善,有利于對產品的全方位監控,對加工質量給予有力保障。
相對于產品交接單按產品流程進行的橫向信息流,產品質量確認表是在本工序內進行的一種縱向信息流。不僅在加工過程中貫徹了質量“三確認”要求,而且由班長和課長在不同程度上對員工的加工質量再度進行確認,體現出信息的深度,使質量“三確認”的形式和內容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同時,采用產品質量確認表的方式,由員工進行自檢自測,可以使生產員工迅速獲得工作結果信息而調整自身行為。例如:在數控鉆床工序,操作者自己根據測量加工結果畫“控制圖”,隨時調節工藝參數,從而有效控制和提高了工序產品的質量。
以上由產品交接單和產品質量確認表形成的橫向和縱向的質量信息流,構成了系統質量信息流的平面層次,以此來保證產品質量處于受控狀態。
04
工藝技術要求是合格操作者的前提
產品的工藝技術要求是一個操作者加工合格產品的前提條件,對產品的技術工藝要求進行確認,一方面,可以防止操作者對相類似機型產品的工藝技術要求誤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操作者站在現場技術人員的角度,審視產品的工藝技術要求是否完善,現場加工條件能否滿足要求等,從而提出完善工藝技術,或對現場作業條件加以改善建議。
可以說,沒有員工對產品工藝技術要求的深刻理解,和質量“三確認”在生產過程中打下完整記錄的良好基礎,就不會有上述問題的成功解決。同時,對工藝技術的確認使生產一線的員工能夠站在技術人員的角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增加了成就感和自豪感,有效地提高了員工素質和工作熱情。
上一篇:ISO發布多項國際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