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豐田生產方式,其核心是“必要的產品,只在必要的時間,以最低的成本,生產必要的數量”。大野耐一認為,要想做到成本最小化,生產現場的管理非常重要。全書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大野對于生產管理的思考。其中,豐田生產方式的主要思想則源于兩大支柱:有效的自動化和準時化生產。
有效的自動化:
在日本文字中,表示“動”的有兩個字,一個是繁體的“動”字,另一個是繁體的“動”旁邊加了單人旁。這兩個字是不一樣的。
大野舉了個很形象的例子來說明這兩個字不一樣的地方:比如動物園里的狗熊總在籠中走來走去,這其實是一種動物本能的“動”;而如果小朋友買了票進去看,狗熊的“走動”就變得有價值了。所以,同樣一個動作,關鍵是要看它有沒有意義。如果這頭狗熊在沒人的時候休息,在游客觀賞的時候來回走動,取悅觀眾,那它就真是一頭會賺錢的狗熊了。
所以,作為生產現場的管理者和主管,要能夠分辨哪些動作是與工作無關的,是無效的。
除了有效率有意義之外,自動化的意思還應該是指機器可以在不良品出現的時候能夠及時停止,阻止不良品的出現,否則就不能稱之這為有效率的“動”。
日本發明家豐田佐吉翁也是一位織機改革家,他發明的自動織機,關鍵在于當棉紗被切斷或是紗料短缺時,機器能夠自動停止。這樣就能夠避免產生不良品,而如果機器繼續運轉下去,不良品就會持續增加,最終給公司帶來增長。當然,機器停止后,要進一步查找原因思考對策??梢哉f,“自動化”的第一步,就是如何停止,如何在檢測出不良品的同時,讓機器停下來。
另外,還有一個常見的錯覺就是,引進機器人設備就會提升工作效率,但很多時候,人們往往只是為了實現現代化而大力引進,其實自動化的推進是需要順序的,引進機器人設備(即機械化自動設備),首要的需求因素應該是降低成本;其次是針對危機性很高的工作,需要采用自動化設備來替代人工。盲目引進,并不能提升工作效率,反而會造成成本增加。
準時化生產:
在汽車行業,“JIT”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全稱是“just in time”,準確的解釋應該是“剛好來得及”。
大野認為,“just in time”非常強調準時的概念,比如說,無論外部供應的原料,還是公司內部供應的原料,如果要安排在今天下午1點生產,那邊,上午11點左右送過來是最合適的時間。晚了肯定不行,但是太早送來,也會造成原材料堆積。
以前日本工廠中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各個零件部門一旦完成生產,就自作主張地送到工廠來,看似服務周到,很有效率,實際上根本不考慮工廠這邊是否需要,或者需要多少數量,這就會導致組裝線附近經常堆滿大量零件,實際上是非常不經濟的工作方法。
生產現場管理辦法:5S管理
說到生產現場,不能不提到著名的5S管理,5S是指整理、整頓、清掃、清潔、教養,在日文中,這五個詞的第一個日文假名的羅馬音都是以“S”開頭,所以被稱為5S管理。
很多人分不清整理與整頓的區別,大野在書中告訴我們,處理掉不需要的東西是整理,東西的東西能夠隨時拿到是整頓。所以在生產現場管理中,整頓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它能直接提高工作效率。
而如果只是把東西整齊地擺放好,但你未必知道放在哪里或者能及時拿到,這種只能叫作整列。豐田汽車公司最早也只是做到了整列,工作人員往往把先入庫的產品堆放在最下面,結果等到需要用的時候,必須要搬開上面所有的東西才行,這根本就不是有效的整頓。
清掃和清法則為了保持生產環境的整潔干凈,讓大家能夠身心愉悅地其中。教養則不必多言,是每個人都需要保持的,尤其是在很多細節上。
限量經營即低成本生產
“量產更經濟”是一個一般性的錯覺,甚至快被人們當成常識了。但大野在常年的現場觀察后發現,大多數情況下,增產后反而成本更高;真正能夠通過增產來降低成本的案例非常少,而且只能根據生產能力增產,并且在達到一定限度后要適可而止。
換句話說,降低成本并非一定要通過量產這種方式,兩者之間其實并沒有必然的聯系。有很多種方法可以降低企業的成本,從而使企業獲得更高的利潤。盲目增長只能給公司帶來巨大的損失。
所以,大野始終認為,只生產能夠賣出去的數量,這才是合理的。
書中還舉了一個巴西豐田工廠的例子。當時巴西工廠的生產能力非常小,月產量才40臺,可以說是全球最小的汽車工廠了,這么小的規模,以至于當時巴西工廠都找不到生產鍛造零件的供應商。后來它們決定自己購買機器,60多種零件全部自己鍛造。在反復研究下,結果非常順利,一部鍛造機成功地完成了60多種零件的生產任務,而且沒有出現過生產中斷的情況。后來日本工廠還派人到巴西學習換模鍛造方法,并在日本工廠也迅速開展起來。
如果用“量產可以使成本更高”這種思維方式來看,生產這么少的產品,怎么可能盈利呢,但事實是,巴西工廠每年都在創造相當可觀的利潤。
《大野耐一的現場管理》全書由三十多個章節組成,每個章節都很簡短易讀,文字樸素平實,道理淺顯易懂,而大野歷經多年對生產現場的觀察、揣磨、嘗試后,所獨創的豐田式現場管理方法,在歷經多少年后,仍然被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們奉為圭臬,這正是經典的力量。
而今天的中國制造,正希望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在這個時刻,大野耐一的這本經典之作,對于國內的工廠,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