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是免費的。雖然它不是贈品,可是它的確是不花錢的。要花錢的是“非質量”的東西,也就是那些一開始沒把工作做對,而必須采取的所有補救的措施。
質量不僅僅是免費的,而且它還是一顆貨真價實的搖錢樹。由于工作一開始就做對了,工作返工而省下的每一分錢,都會被列入會計報表中“利潤”這一欄。在這個“誰也不知道明天這一行會變成什么模樣”的時代,改進獲利能力的方法并不多。如果你能集中精力在質量上,很可能就會把利潤提高到營業總額的5%~10%。這么多的錢可以說是免費奉送的。
在公司營運的過程中,質量管理比較像芭蕾舞,而不像曲棍球。在公司質量管理中,以下五個錯誤的觀念可能會讓我們在追求質量的時候進入誤區。
第一個錯誤觀念,認為質量意味著好、奢侈或者分量。
質量的定義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所謂的“好質量”,“壞質量”。你所有的要求,都必須予以清楚的說明,以使它們不至于讓人產生誤解,然后你才可以持續的采取衡量的方法來決定產品或者服務與你的要求是否相符。
我們常因各種原因導致出廠的產品與公司質量要求不符,比如有時為趕貨放低了質量要求,最終讓一些存在疵點的產品正常出貨。雖然我們通過溝通讓顧客接受了這些并不符合質量標準的產品,而且也確實保證了那些小瑕疵不會影響產品的外觀、裝配、功能和性能等,但我們未意識到這種情形代表了我們對自己的產品質量疏于控制,大家可能覺得這沒什么錯,因為我們有很多客觀的理由。但市場競爭激烈,如果我們的產品質量始終得不到保證,隨時會遭到顧客的拋棄!若將這種將質量不一致的情況,視為當然而泰然處之,勢必會產生一連串的問題。因為問題連續產生,逐漸使大家相信“生活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因此形成惡性循環!
如果你在現場制定了“暫時性”的規定,對誰都沒有好處,所設定的規范不是被人遵從,就是被人拒絕。如果我們不需要某項標準,而客戶也不需要那種標準,那么你就必須把這種標準正式的加以改變。標準一經設立,整個系統從頭到尾就必須遵從,每一個步驟都必須符合這個標準。
第二個錯誤觀念,認為質量是無形的,因此也是無法衡量的。
很多人把質量視為某種無法管理的東西,認為質量就是善,并且只把時間用在情緒上的討論上,使得管理層無法采取明確而且合理的行動來獲得質量。
質量是用質量成本來衡量的。質量成本就是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浪費,也就是把事情做錯所造成的成本。應該建立一套衡量的標準,以便明確質量的總成本,并看出某一特定產品或制造程序在目前的情況下是否合乎規定,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它們能為改進提供清晰的證據,并且能為成就提供贊賞。衡量標準是很重要的,因為人們喜歡看到結果。
第三個錯誤觀念,認為質量是有經濟成本的。
質量是免費的。估算很多企業約有10%左右的利潤花在了對不良品的檢查與處理上,這些花費的數目雖不很確切,但浪費的巨大確是有事實依據的。若采取預先預防錯誤的品控方式,那么只需花費少量的資金用在教育員工和調整工作程序等事前工作上,就能省下一大筆費用。
在許多公司,未有效設定工作的評核標準或質量的定義,造成員工各行其是。質量標準似乎有以現行狀況為依據的傾向,比如說,產品有1%的不良品時,不良率就訂為略低于1%,這樣的質量標準看似精確又科學,其實已經顯示出公司在制造能力上的薄弱程度。當員工發覺未能符合進度,或未能有效控制投入時,他們自然會發展出“進度優先,成本次之,質量第三”的觀念。
“合格率”是生產過程中常用到的一個術語,當大家都認定在操作過程中無法避免錯誤時,下一步就是制定一個容許錯誤的數字。當合格預定為95%,那便是表示允許5%的錯誤存在。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問題:如果一開始就做對的話,那么對這些錯誤所采取的補救以及補救費用根本就毫無必要。
令人驚奇的是,不少管理(技術)人員完全不了解這些返工和重做的工作會浪費公司多少資源。
第四個錯誤觀念,認為質量問題都是由工人造成的。
許多主管抱怨說員工質量意識淡薄、工作質量差。事實上,工廠的現場作業人員跟以往一樣努力,甚至比以往更有生產力。在第一線上的員工的表現固然很容易被挑出錯誤,但他們所造成的問題,比他們的白領同事要少得多。因為所有的計劃和構思,都是在別處完成的。如果你注意這些別處,你將會發現:我們的問題往往發生在鉛筆與電話線的那一端。
第五個錯誤觀念,認為質量問題都是質量部門的事。
許多專業質量人員也認為該對公司的質量負責,比如說產品在客戶那出現質量問題后,大家通常不太追究制造、研發或其它責任單位的問題出在哪里,卻認定這是質量部門的錯。
其實質量部門的人員應當運用各種他們所能控制的方法客觀準確的衡量產品是否符合要求,應當清楚而客觀的報告結果。他們激勵大家,培養一種正確而積極的態度改進質量,并安排適當的教育及訓練計劃,而不應該越俎代庖的去替別人做他們自己應該做的事,否則,別人永遠不會改變他們不正確的工作方式。
上一篇:質量管理大師的質量觀